综合新闻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中心>新闻网>综合新闻>详细内容

“鱼·渔”资助育人工作室开展“资助微话题”系列活动第九讲“精准帮扶中的心理赋能"

来源: 作者: 编审: 发布时间:2025-11-2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分享到:

新闻网消息(文/机电工程学院 曾理想 高振凤 图/机电工程学院 覃永恒为加强对新生的关怀与引导,提升其心理韧性与自我认知能力,2025年11月20日,“鱼·渔”资助育人工作室在T3-B504教室举办了以“精准帮扶中的心理赋能:我命由我不由标签化”为主题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工作室成员高振凤主讲,吸引了众多2025级新生积极参与。

讲座伊始,高振凤首先阐述了“标签化”的固态定义,即人们习惯性地给他人或自己贴上一个简单、固定的身份标识,并以此作为评判和期望的依据,这种固化思维往往成为限制个人潜能和发展的无形枷锁。她指出,认识并警惕“标签化”思维,是迈向人格独立与心理成熟的关键一步。

在核心环节,高振凤不仅讲解了如何通过自我觉察、积极心理暗示与设定个人目标来打破标签束缚,更精心设计了一个富有深意的游戏互动环节。她邀请所有同学在卡片上匿名写下曾经困扰自己的标签,例如为“我拒绝被某某定义,我可以通过某某来提升自己”。同学们认真思索,真诚书写,现场气氛专注而热烈。

随后的分享阶段将活动推向高潮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,大声读出自己的卡片。“我拒绝被‘内向’定义,我可以通过主动参加社团发言来提升自己”、“我拒绝被‘专业局限’定义,我可以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来拓宽视野”。一句句充满力量的宣言,展现了新生们突破刻板印象、追求自我成长的决心与勇气。高振凤对每位同学的分享都给予了积极点评和鼓励,现场掌声不断,妙语连连。

整场讲座气氛活跃,互动深入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心理知识的普及,更是一场生动的自我探索与赋能实践。通过理论学习和互动游戏,他们学会了如何辨识并主动撕掉负面标签,对如何规划大学生活、提升自身能力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强的内在动力。

本次主题讲座是“鱼·渔”资助育人工作室深化“精准帮扶”理念,从经济资助、能力拓展向心理赋能延伸的重要举措。工作室旨在通过此类活动,助力学生实现从“物质脱贫”到“精神致富”的全面成长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。


主讲现场 主讲现场

学生进行分享学生进行分享

学院网站审核:一审 高振凤、二审 甘达淅、三审 杨小浒

学校网站审核:初审 党委宣传部 陈晨、终审 党委宣传部  罗世华

×

用户登录